發表文章

著作與媒體:

  1. 【由全球監理沙盒 窺探2022金融科技重要趨勢】- 銀行家,2022/01/02
  2. 發展金融科技必須知道的 風險與監理議題】- 銀行家,2021/08/02
  3. 【5G Heralds New Era in Financial Services】- Taipei Times, 2019/12/31,
  4. 【掌握5G新時代 未來金融無所不在】- 聯合報,2019/12/24,
  5. 【虛實整合 打造有溫度的金融體驗】- 風傳媒,2017/08/24,
  6. 【平台經濟與金融發展機會】@ 會計研究月刊, 2017年7月號,
  7. 【印度政府致力電子支付 朝無現金經濟發展】- 銀行家,2017/03/29,
  8. 【台灣金融科技人才培育,一塊遺失的拼圖】 – 風傳媒,2016/09/03 ,
  9. 【機器人理財搶攻財管市場】《銀行家》<台灣金融研訓院> ,p-52-54,2016年5月號

【由全球監理沙盒 窺探2022金融科技重要趨勢】

發表於《台灣銀行家》<台灣金融研訓院> ,p-74-76,2022 年 1 月號。

授權轉載在 工商時報,2022.01.13.

授權轉載在 風傳媒 , 2022.01.17.。

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帶動金融服務創新,觀摩全球監理沙盒內的新創業者之技術與業務內容,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金融科技的重要趨勢。

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為金融服務帶來新樣貌、新體驗以及新商業模式,然而業者在創新金融服務時,可能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包括不能確定創新的金融服務是否符合現行法規要求,因而造成在法令遵循的風險與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在鼓勵金融科技創新之際,亦須考量業者可能面對現行法規的阻礙或困難。

基於上述背景,金融監理沙盒的觀念與政策因應而起,意旨在一個風險規模可控管的環境下,金融業者、新創業者可以在沙盒中測試創新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並享有暫時法規豁免以及監管者的指導。根據世界銀行資料,截至 2020 年 11 月為止,全球已經有 57 個司法管轄地區,建立了超過 70 個監理沙盒,臺灣亦已經透過立法成為全球第一個以專法來推動監理沙盒。監理沙盒已是監管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發展的重要議題。

數位身分認證 英國監理機構最感興趣

英國是第一個提出監理沙盒的國家,也是全球重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更是聚集英國境內與境外許多新創團隊,積極想要進入沙盒試點的夢想之地。英國的沙盒實驗以一輪一輪進行,每一輪幾乎吸引近百家新創業者與金融機構申請,再經過英國監理單位基於樂於見到的實驗領域挑選得以進駐沙盒。

根據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於 2021 年 6 月公布的資料,沙盒實驗至今已經進行到第七輪,此階段共計有58家申請,7家合格進入沙盒。在新冠肺炎 COVID-19 大流行病的背景下,英國監理單位表明有興趣看到來自於以下領域的更多創新和測試,包括:檢測詐欺和詐騙、支持弱勢消費者的財務彈性規劃,以及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數位身分認證是英國監理單位樂於見到的技術領域,包括基於機器學習所建立的數位身份,以及分散式帳本技術建立的去中心化數位身份平台,協助金融機構在執行認識客戶、客戶盡責審查和防制洗錢等監理要求時,必須的動態風險評估要求,以及降低與身份相關的交易成本,例如跨境匯款時所需的數位化認識客戶程序(eKYC),大流行病期間所需的遠端身分驗證等。

倫敦金融城是英國境內與境外許多新創團隊想要進入沙盒試點的夢想之地。圖片來源:visualhunt.com

開放銀行 北歐地區應用成熟與廣泛

在北歐地區,開放銀行的應用盛行,金融業開放數據與第三方業者共享,共同為消費者帶來創新服務,其中之一就是具有相當高普及率的數位身分應用。著名案例為比利時的 itsme(中文譯成就是我)專案,是由比利時四大銀行和三大電信運營商共同成立,並獲得政府投資參與 20% 持股。

比利時的 itsme(中文譯成就是我)專案,為開放銀行的成功案例。圖片來源:itsme 官網。

該計畫提供強大的身分驗證應用程式介面給第三方供應商,且採用資訊安全措施,以確保開放資料可以在不同手機銀行和移動營運商間的轉移保有相當高安全性。根據官方新聞稿,自2018年初獲得政府正式認可以來,已經吸引350萬的用戶,平均每天有3,500 名新用戶註冊。itsme現在除應用於金融業的身分認證外,比利時政府已經批准其作為納稅申報服務;更應用在新冠肺炎的疫情管理,協同建立數位疫情護照,紀錄人民接種疫苗以及相關檢測結果。

監理科技 香港沙盒實驗數量最多

香港監理沙盒是由金管局、證監會以及保監局三大監理單位的沙盒相互協調運作,

香港當局體會到金融科技的全球發展中,將會有更多的創新技術會由銀行業與科技公司共同探索,因此鼓勵銀行及其科技公司合作,期使能夠更快推出金融科技項目,並降低開發成本及提高產品素質。

截至2021年8月底,共有 223 項金融科技項目獲准進入沙盒試行,有165 項試行是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進行,涉及的科技包括以生物識別實施身分驗證、區塊鏈、機器人服務等。值得注意的是,歸類為監理科技的實驗項目數目最多,高達108項,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應用程式介面等技術,從非結構化數據中提取關鍵資訊,提供更準確深入的市場情報,以及促進符合法令遵循的要求。

沙盒不只是監理 更是輔導與促進者

綜上所述,可以探見,數位身分驗證、開放銀行以及監理科技為2022年的金融科技重要趨勢,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下,各國監理單位亦表達高度興趣且樂見其發展。

文末,討論沙盒能否真正促進創新,在學術界與實務界一直有著許多探討,可以確定的是,沙盒提供了一個讓監管者和新創者可以共同學習成長與交流的平台,並為雙方帶來效益。對於新創者來說,可以學習如何和監管機構對話與互動,減少監管不確定性,有助於降低進入金融業的高聳壁壘;另一方面監管機構可以建立關於金融科技趨勢和創新知識,協助在早期階段識別和評估風險,從而有助於適當的政策反應。

沙盒提供了一個讓監管者和新創者可以共同學習成長與交流的平台。圖片來源:Pixabay.com

監管機構更可積極擔任金融科技的輔導與促進者,讓金融科技新創產業就算不進入監理沙盒,亦能有前進成長的空間,從而開發更有益於社會的新產品,促進金融包容性和更廣泛的消費者選擇。這是其他國家監管單位關注與努力的領域,也是值得我們借鏡學習的地方。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財務工程學會理事>

【發展金融科技必須知道的 風險與監理議題】

發表於《台灣銀行家》<台灣金融研訓院> ,p-92-95,2021 年 8 月號。

授權轉載在 自由時報, 2021.08.16;工商時報,2021.09.22.。

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帶動金融服務的創新,但在創新的同時,仍然需要注意所衍生出的風險管理與監理要求,若是不知或是忽略,除有可能無法將新服務推行到市場,甚者更可能受到法規的懲處。與金融科技相關的風險與監理,包括三大面向,分別為個人資料保護、網路安全、以及防制洗錢,本文以下將說明各面向的主要意涵,以及在應用上必須知道的考量。

個人資料保護 首要考量風險

金融業與金融科技業者,因為擁有客戶的個人資料,當使用資料進行應用,應充分瞭解法規上賦予個人資料的意涵、並負起保護客戶資料的責任,提供更加安全的服務環境。

個人資料保護的具體呈現,在台灣以《個人資料保護法》為最低限度防護標準,讓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及利用,都能受到規範,避免人格權受到侵害,並促進個人資料的合理利用。國際間最著名的是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簡稱 GDPR),堪稱是史上最嚴謹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不論在歐盟境內或是境外,凡是有蒐集或處理到歐盟居民個人資料者,都受到GDPR規範。這對台灣即使並未在歐盟境內設立的企業,也受到嚴格的規範,包括金融、電商等業者都會受到影響。GDPR也將個人資料的範疇,擴大到個人的網路定位資訊與數位足跡,同受保障。

金融科技業者在蒐集牽涉個人數據項目,必須特別注意個資保護相關法規。Photo credit: Visual Content on VisualHunt / CC BY

金融科技與個人資料保護有著高度相關性,舉例現在盛行的生物識別,開發者利用人體獨一無二的生物及行為特徵,進行身分認證與比對,而這些特徵行為是受到個資法的保障;又如P2P借貸業者,藉由蒐集社群、電商等數位足跡,分析客戶的風險評分,亦是需要考量個資保護;保險業者利用汽車物聯網蒐集駕駛人行為資料,並利用這些動態數據,設計差異化保單,其實也牽涉個資法的保護範圍。綜合上述,金融科技業者在蒐集牽涉個人數據項目,必須特別注意個資保護相關法規。

網路安全 個資保護的守門員

網路安全是指對網路系統的保護,包括硬體、軟體和數據,以及防止各種網路攻擊。金融業及金融科技公司因為擁有大量有價值的用戶數據,容易成為網路犯罪分子覬覦的目標,藉由發動網路攻擊以竊取客戶資料,因此,網路安全對於金融業,是保護客戶個資的第一道防線。

常見的網路攻擊手法有資料隱碼攻擊、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與網路釣魚等,資料隱碼攻擊是當輸入資料庫查詢語言時,夾帶惡意的語法與特殊字元,藉以侵入系統;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又稱洪水攻擊,是利用分布在世界的大量電腦,同一時間送出未經授權的封包,衝爆網站的負荷;而常見的網路釣魚手法,是一種詐欺形式,攻擊者偽裝成電子郵件中信譽良好的組織或個人,發送惡意連結或附件將受害者引導至惡意網站,以便騙取個人財務信息。網路攻擊手法層出不窮,仍有許多手法持續在發展。

金融業或金融科技業如果缺乏網路安全防範,就有可能會造成使用者資料外洩的問題,而常見的網路釣魚手法,是一種詐欺形式。 Photo credit: pixabay.com

金融業或金融科技業如果缺乏網路安全防範,就有可能會造成使用者資料外洩的問題,例如:2014年10月,美國摩根大通銀行電腦系統遭駭客入侵,導致8000萬筆資料外洩,影響7600萬戶家庭及700萬家中小企業,而根據其CEO 傑米• 戴蒙 (Jamie Dimon) 表示,這件事之後,他們每年都花費近2.5億美元進行網路安全的補強。以此為借鏡,台灣金融科技發展,包括純網銀業者,都必須將網路安全視為重要的風險管理項目。

虛擬通貨 納入防制洗錢範疇

金融科技的日益創新,除了帶來便利之外,也變成有心人士,新興且快速的洗錢工具。其中仰賴區塊鏈技術的虛擬通貨,因為具備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質,更增加洗錢樣態的多元性及複雜性。

根據2020年的亞太防制洗錢組織的評鑑結果指出,巴基斯坦和新加坡地區透過虛擬通貨來洗錢的案例日漸升起,像是透過未經認證的電商來販售虛擬貨幣、或是利用虛擬貨幣來進行未認證的交易等,因此建議將虛擬通貨納入風險監理。

金融科技的日益創新,除了帶來便利之外,也變成有心人士,新興且快速的洗錢工具。Photo credit: pixabay.com

虛擬通貨的風險考量,首先是網路安全,由於目前虛擬通貨的交易方式,並非使用區塊鏈技術,安全性較低,一旦網路遭駭,客戶的虛擬貨幣即會被盜走。隨手上網搜尋,虛擬通貨遭到駭客盜走的案例舉目可見,著名案例為2018年1月發生在日本的虛擬通貨交易平台Coincheck的比特幣被盜事件,客戶資金都會被存放在網路上的「熱錢包」,其內儲存密碼的私鑰,時刻暴露在網際網路中,面臨駭客攻擊風險,最終,平台內所有貨幣皆不翼而飛,時值580億日元的虛擬貨幣憑空消失。

再者,由於虛擬通貨標榜著匿名性特點,容易為不法人士利用成為洗錢的溫床,常見的虛擬通貨洗錢,包括透過比特幣提款機、透過 ICO 募集資金、虛擬通貨 P2P 借貸平台、以及暗網(Dark Web)的交易等。

行政院在今年上半年正式發布的行政院令中,明確指出今年七月後,凡劃定為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的業者,皆須依照洗錢防制法第5條,落實認識客戶以及防制洗錢等。金管會針對此次虛擬通貨納入洗錢防制法的範疇,更表示未來虛擬通貨投資須採實名制來加以防範。

監理科技興起 以科技監理科技

科技的創新對於上述風險管理帶來挑戰,但也帶來新的機會,以科技協助管理風險與因應監理要求的監理科技,其重要性與日俱增,包括的技術,例如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生物識別、區塊鏈等。

國際間已有不少出色的監理科技公司,像是IBM Watson利用人工智能來解決銀行日漸增多且變化繁複的監理要求,搭配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200個不同來源的法規納入系統,並利用自動化與視覺化的報表技術,提供更具整合性的共享平台。加拿大的Trulioo作為客戶身分識別服務商,核心的服務產品為電子身份驗識別平台,幾乎可以收集、驗證與分析來自每個國家的不同類型身分證件,目前為超過500多家企業客戶服務,協助遵守認識客戶和防制洗錢規則。國際上也有區塊鏈技術做為金流追蹤的公司,像是美國矽谷的CipherTrace,能夠自動分析金流風險,分析各加密貨幣平台的資金流向及分類,提供給全球執法機構和著名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協助在防制洗錢上更有效檢測和預防犯罪風險。

本文探討個資保護、網路安全與防制洗錢,乃為風險與監理的必要議題,將來全球持續出台的法規,在種類與數量上,仍會持續增加,因此藉由科技來協助法令遵循的監理科技,將是業者值得思考的方向。在金融科技發展道路上,唯有建立良好風險管理,符合法規遵循,以及持有負責任創新的思維,才能建立為社會帶來正面利益與永續的服務。

<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財務工程學會理事>

【掌握5G新時代 未來金融無所不在】

發表於聯合報,2019.12.24.

5G是第五代無線蜂窩技術,多年來從1G到4G演變而來。根據國際電信聯盟文件,5G具有快速傳輸、低延遲與大量物聯網連接的三大特性,讓5G能在自駕車、智慧城市等應用蓬勃發展。5G是否會改變金融業服務方式,從國外金融業與電信營運商發展案例,答案是肯定的。讓我們看5G在各金融領域的發展情況:

5G是第五代無線蜂窩技術, 具有快速傳輸、低延遲與大量物聯網連接的三大特性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cyberspace-data-wire-electronic-2784907/

首先,對於銀行業,5G實現在穿戴裝置和物聯網設備上提供業務的可能性,直覺想法就是行動支付將有更多載具,除了智能手機,包括運動手環、眼鏡等穿戴裝置,都可以進行付款,而智能冰箱進行食物盤點與自動採購付款,也將指日可待。

5G也可協助銀行建立移動和彈出式分支機構,美國電信公司AT&T正與銀行共同研發5G行動分行雛形,可在音樂節、體育賽事和受災地區等臨時地點提供金融服務,包括自動櫃員機、多媒體互動服務區等,從而降低成本和縮短建置時間,擴大金融機構的覆蓋範圍。

5G也可協助銀行建立移動和彈出式分支機構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iphone-smartphone-apps-apple-inc-410311/

其次,對保險業,交通意外發生時的損害評估可以藉由5G高速傳輸以及物聯網連結特性,當下啟動街道攝影,並將數十張照片或影片快速發送回中心,不必等待現場人員即可進行資訊蒐集,這將使保險公司能夠更快速自動為客戶提供服務,對改善理賠流程,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證券市場,5G的延遲時間從4G的五十毫秒減少到5G的一毫秒以下,將能協助發展高頻交易,從而可能改變證券市場生態。

對於風險監理,5G的高速傳輸搭配人工智慧及大數據,能協助銀行提升檢測詐欺能力,當客戶啟動支付時,立即梳理地理位置,分析交易金額和交易商家等數據,從而減少詐欺誤報。

最後,5G超快網速可以發展立體視訊會議,這個原本只能在電影裡看到的技術,終於可以應用在生活中,未來金融機構進行遠端客戶服務時,可以讓多個與會者的身影播放到同個空間,看見彼此表情、動作、心情等細節,提供更細緻服務。

長遠來看,5G不僅迎來網路連接的新時代,還將為金融業帶來創新服務機會,要使金融服務無處不在,5G技術發展與應用至關重要,值得業者好好掌握。

<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財務工程學會理事>

【5G Heralds New Era in Financial Services】

發表於【聯合報】 2019.12.24. -「掌握 5G 新時代,未來金融無所不在。

授權翻譯與轉載在Taipei Times》 2019.12.31. -「5G Heralds New Era in Financial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ill change the service model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e term 5G refers to fifth-generation wireless cellular technology, which has evolved through the years from 1G to 4G.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he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5G are high transmission speed, low latency and massive connectivity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which would lead to widespread use in areas such as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smart cities.

The term 5G refers to fifth-generation wireless cellular technology, which has evolved through the years from 1G to 4G.
picture: pixabay.com/zh/photos/hexagons-honeycomb-hexagon-icon-3143432/

Judg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 overseas, it would also change the service model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Let us take a look at the application of 5G in the various sectors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First,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5G would enable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s through wearable devices and IoT equipment, and instinct tells there could be more vehicles for mobile payments. In addition to smartphones, payments could also be done via wearables, such as smart fitness bands or glasses, and people can also expect to make a food inventory and automatic purchases through smart refrigerators.

The technology could also help banks open mobile or pop-up branches. US telecommunications giant AT&T and banks are jointly developing a prototype for 5G-powered mobile branches, which can provide certain financial services — including ATM and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ervices — at temporary locations, such as music festivals, sporting events and even disaster areas. By doing so, it could help reduce cost and deployment time, while expanding bank coverage.

Next,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when there is a traffic accident for example, damage assessment could be made by using 5G high-speed connectivity with IoT to activate street cameras at the scene and send dozens of images and videos to the insurers’ offices without having to wait for field staff to gather information.

It would ensure that insurance companies would serve clients promptly and automatically, greatly expediting the compensation process.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as the shift from 4G to 5G is expected to reduce latency from 50 milliseconds to less than 1 millisecond, 5G technology would help the market develop “high-frequency trading,” and therefore change the ecosystem in the securities sector.

For risk monitoring, high-speed 5G transmiss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would help banks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detect fraud.

When a client activates a mobile payment,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locate their geographic position immediately and analyze related data, such as transaction amount and seller information, which would help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incorrect fraud detection reports.

Lastly, with ultra-fast 5G networks,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conduct 3D video conferencing. This technology, which only appears in movies, would finally be applied in real life. When banks perform remote customer services, they can display holographic images of multiple participants in the same space, allowing them to see each others’ facial expressions, body movements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and provide more sophisticated customer services.

5G networks would be possible to conduct 3D video conferencing.
picture : pixabay.com/zh/photos/businessman-consulting-business-2606502/

In the long run, 5G would not only open a new era of Internet connectivity, it would also open up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ve services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uch technology is critical to making financial services ubiquitous, and business operators would be wise to seize this opportunity.

Rich O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Translated by Eddy Chang, Taipei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