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 (8/28)工商時報頭版 『 Fintech 時代,打造壽險「鋼鐵人」,對抗即將來襲的機器人理財大軍…』 ,分享發表的文章 – 【虛實整合 打造有溫度的金融體驗】提出以下觀點:
1, 「虛實整合」為金融機構、金融科技業者的重要發展工作,
2 . 線上提供「便捷」工具,同時要讓顧客感受「有溫度」的體驗,
3. 有溫度的服務還是很難被機器人取代。
文章發表 於《風傳媒》2017 年8 月 24 日。
撰文:翁禮祺
實與虛 金融服務的兩個基石
線上與線下是開展金融服務的兩個重要基石。線下代表實體,代表著金融機構品牌形象與信任感,讓顧客相信自己的資產在所謂的磚和砂漿(Brick and Mortar) 建立的實體據點內被安全保管。線上代表虛擬,結合科技、社群媒體、新商業模式等,提供顧客更便捷、自主、效率的金融體驗。

線上的便捷 線下的溫度
金融業普遍已經熟悉傳統的線下服務,例如分行服務流程。對於科技發展的線上服務,除作為服務工具的延伸外,也努力在虛實間進行整合以發揮綜效。國內某家金融機構的服務標語「線上的便捷、線下的溫度」,可以作為一個思考啟蒙,除了要在線上提供顧客「方便」與「效率」的工具之外,透過線下近距離互動,同時要讓顧客享有「溫度」與「親近感」的感受。
實例上,顧客在面對新科技、新服務時,可能因為不了解或有疑慮,而不願意使用。在Brett King撰寫的《數位銀行:銀行數位轉型策略指南》書中,他提到一個案例,某家銀行於分行中設置了可自行操作銀行服務的機器,但大家還是選擇排隊等待櫃員替他們處理事情,後來,銀行為此安排服務人員引導顧客使用,發現使用的顧客就變多了。原來顧客不是不用,而是需要一個有溫度的導引來協助。
3C原則 打造虛實整合的金融服務
虛實整合是趨勢,但並非單純將業務在實體與網路間複製或轉移,即是可以滿足客戶體驗。筆者以工作上的體驗提供三項建議,簡稱3C原則,作為設計時參考。
第一個C代表是關懷 (Care)。服務體驗的設計不應以自身認知來進行,而是以關懷的心態,分析與瞭解不同客群的面貌與需求。實務上可以學習國外銀行舉辦鼓勵顧客提供意見的活動或競賽。例如新加坡星展銀行(DBS)推出 I-Design-A-Bank 校園競賽,鼓勵學生組隊設計他們心目中的金融機構與期望的金融服務,將結果作為日後於年輕族群聚集區開設分行的參考依據。這種稱為「眾包」(Crowdsourcing)的作法,即是將設計權力交到我們要服務的顧客手中,由顧客提出他們期待的需求,會比自己規劃來的準確。
經營副品牌 對不同族群做溝通
第二個C則是溝通 (Communicate),探討不同客群偏好接受溝通的方式與語言。 成立與經營副品牌,是近年以來金融業針對不同客群溝通的一項工具。例如新加坡華僑銀行(OCBC),針對年輕族群推出副品牌FRANK,成立新網站,採用大量圖片取代文字溝通,新實體分行設計有如蘋果專賣店,甚至將分行英文名稱由 Branch 改為 Store,以符合年輕人語言。目前台灣已有數家銀行體認此作法,陸續推出副品牌與服務內容,例如國泰世華銀行推出 KOKO,台新銀行的 Richart、王道銀行的O-Bank等,搭配優惠條件數位帳戶,在吸引年輕族群取得相當好的成績。
(表) 銀行與副品牌列表 – 更多內文 http://www.storm.mg/article/316694